股票代码:300949
当前位置:HOME > 奥雅动态 > 奥雅观点
奥雅观点
06/172022阅读量
#观点#

研发专栏
“未来社区”及其发展趋势探索

R&D Column: Exploration of "Future Community"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s

2022-06-17

卷首语丨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创意设计企业,奥雅设计时刻关注风景园林学科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22年5月,我们推出《研发专栏》系列文章,与业内外专业学者与实践者共同探索、讨论、分享具前瞻性、思辨性的行业观点及技术。

“未来社区”的概念由浙江省政府于2019年首次提出,同年3月正式出台《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将未来社区定义为: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基本内涵,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未来社区营造的相关措施、实施方案、验收标准等相继推出。

在社会学研究视野里,社区是构成城市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街道、建筑、设施及绿地等要素为居民提供生活、休憩、社会交往空间,同时解决了社区居民在商业、文体、教育、交通、卫生、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可归纳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

一般认为,“社区”概念最早出自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1855-1936)的《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 》一书,又译《共同体和社会》,他提出“社区是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团体”。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1998 年,彼得·德鲁克在《The Community of the Future》一书中提出,未来最理想的社区,是将一系列各自独立的不同社区组成,容许个体差异、每个人都能释放能量、散发凝聚力。
——《 The Community of the Future》

在中国,“Community”曾被译为“地方社会”。费孝通先生提出,“社区”是指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用以区别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亲属群体[1]。
——费孝通《 当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Community定义为: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一般认为,社区有地域、人口、区位、组织和社会心理5个基本要素,人口是主体,地域是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区分在于其特殊的地域性,不同规模的社区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村庄、街道、城镇、市区等。
——来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2017年7月26日,政府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在近40年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活空间愈发拥挤,邻里关系、公共生活等议题逐渐丧失。在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需求、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多重背景下,浙江省继2014年推出“特色小镇”开发模式后,在2019 年推出了未来社区建设“139”模式,核心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

未来社区“139模式”

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zj.gov.cn)

理解未来社区发展趋势,需要理清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由于社会经济等多维发展需求,国内外的社区营造在政策设计与实施方案上均有较多实践。如:可持续社区、智慧社区、健康社区、低碳社区、产业社区等社区经营模式,均提出了一套具体的评估流程、原则及评价指标等,以规范社区营造工作。未来社区的提出,实质上表现的是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人们对美好生活方式的新追求、新目标。

浙江省未来社区的建设目标,计划到2022年全面支撑大湾区建设,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未来社区的提出是对新时代的新生活追求和高质量城市发展的凝聚与精准施策,是浙江省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创新需求[2] 。其意义与内涵具体体现在:1)引领以房地产业为主的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经济增长新场景;2)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新理念、新模式,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3)对政府社会治理和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推动治理体制变革;4)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带来更多可能,持续提升生活水平 。

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综合指标和分项指标。其中综合指标为直接受益居民数与引进各类人才数,分项指标则根据未来社区九大场景设置了33项指标,每项指标又分为约束性和引导性指标。评分规则具体体现:充分响应约束性指标要求、因地制宜落实引导性指标要求;全面满足数字化场景应用要求;因地制宜响应邻里、教育、健康、创业、治理、服务等功能与业态要求;灵活开展建筑、低碳、交通等硬件环境提升。

未来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未来社区营造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解决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机遇。在近5年时间里,浙江省在未来社区的推广与实践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杭州市为例,多处建立了未来社区营造创新试点,在开发模式、产业规划、制度设置、治理模式等维度,为未来社区的规划与营造提供了有益探索。(具体可参考《未来社区-浙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

浙江省部分未来社区案例

未来社区的推广,促进了各级政府组织的城市开发观念的转变,城市建设逐渐从大规模建设向运营城市转型,从依靠土地财政、负债经营方式转变为长周期运营模式。

土地“带方案”式公开挂拍及招标模式

为确保实现未来社区的高质量建设运营,保障市民的公共利益,未来社区建设采用土地“带方案”公开出让模式。政府将未来社区的9大场景综合指标与33项场景指标、工程设计方案、社区运营方案等作为土地出让条件纳入合同,在招标过程中明确未来社区的定位,多层面约束开发商落实未来社区建设标准。未来社区的建设实践,改变了传统的从拍地、造建筑、出售的“造房子模式”,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造场景模式”。

招拍挂制度模式

城市更新成为未来社区营造的重要应用场景

国内很多城市老城区受当时的设计理念、建设标准所限,存在楼间距较近、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在2019年政府组织的问卷调研活动中,四大民意需求分别包括:老旧小区改造需求、交通出行改善需求、生活智慧化需求、文化养老设施需求[3]。未来社区的提出,实际上为城市有机更新提出全新的更新模式及建设内容。另外,政府部门在城市更新相关政策与金融层面也给予了大量支持,在未来社区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工作将会为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市场机会。

四大民意需求改善问题(以交通为例)

“总设计师制度”下的社区营造模式

为了实现高效的社区营造,社区共创者们(设计师、政府管理人员、建设方、市民群众)都在转变身份定位。从目前市场来看,传统地产开发商更加注重参与社区的全周期营造过程,并开拓社区运营和生活服务市场。对于规划设计企业来讲,“总设计师”制度也正在被广泛推行。总设计师提供全过程统筹的专业服务和决策权力,制定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准则,提出社区营造工作机制与工作内容,并以中立的身份参与各类协调工作。在未来社区的营造过程中,总设计师制度将会塑造积极的设计决策环境,可实现设计价值向建设实施的有效传导,也保障规划实施的公共利益导向。

全周期参与营造模式

社区营造的本质是塑造人与空间的关系,新的生活场景意味着新的连接方式。社会学研究者项飚提出的“消失的附近”概念,正是在强调人对人周边的认知关系的重要性,“附近”意味着个人与世界的真实连接及反馈关系,因此,面对持续流动的社区组织关系网络中,未来社区将更加注重塑造人-物-信息三者之间的互接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未来社区是包容、共享、开放的社区,首先要解决的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户籍的人与人链接问题。通过创造不同类型的邻里空间,例如社区客厅、市集广场、宠物乐园等公共事件场所。另外,以数字化应用搭建社交沟通平台,拉近不同区域的人之间的距离及关系,满足邻里社交、职业社交、生活社交等不同功能的需求,使居民产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与物之间的链接

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得到快速发展,人与物的互联将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万物互联搭建人与车、住房、设备、快递站、配送中心、社区环境等模块的三维连接,社区居民在客户端即可查看信息,并进行发出决策指令,实现更为便捷、体验感更好的社区服务。

人与信息之间的链接

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共享经济,成功的模式是建立人与特定信息的精准连接。未来社区的数字化包含了多种信息的分享、查询、获取及运用,社区服务的获得都是通过信息的分类及精准获取来实现,通过自动调度或算法推荐,以达到人与服务的匹配,建立共享、便捷、智能的社区服务模式。

人-物-信息链接

在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未来社区数字化建设方向应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依托,对社区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行为数据进行发掘应用,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构建数据应用模型,实现数据向智能化的价值转换。

数字孪生社区,未来社区规划建设新模式

在社区建设层面,在社区CIM平台上调整建筑、景观、建造、拆迁方案等等,辅助选取最优方案;在社区运营管理层面,借助社区CIM平台实现社区建设质量、进度、安全、环保等全要素建设管控;在全局统筹层面,通过CIM平台全局统筹资源,为社区产业整合提供辅助决策。再者,将社区资源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公众数字资产,为未来社区的更新、改造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数据。

数字孪生社区界面

围绕着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数字科技应用

研究表明,基于社区组织的社交媒体、新媒体等公共交流平台,能够有效协同调配社区多种资源,并维持和提升社区组织凝聚力[4]。数字科技正在持续地为社区生活场景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创建社区级闲置物品交换平台,兴趣交流平台;基于物联网LOT传感器,对空气质量、温湿度、水质及土壤信息等环境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与呈现;通过社区可视化管理系统,统计实时人流量和通行率信息,输出热力分析模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区安全保障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多功能景观亭、AR交互屏、智能配送快递柜、智能照明系统、AI体感互动健身跑道等。

依照《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的九大场景,阿里提出了基于未来社区数字化操作系统来搭建九大典型数字化应用场景。具体可参考(《未来社区数字化系统操作白皮书》)

数字化场景应用

2016 年 1 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该目标致力于通过协同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并确保人类享有和平与繁荣。其中,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1条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社区的目标:建设包容、安全、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同年10月,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通过了《New Urban Agenda》,该议程的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三个问题:城市生活场景(Scene)?——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安全建设;场景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Principle)?——平等、包容、参与、可持续;空间品质的要求是什么(Quality)?——便利、健康、安全、韧性、公正。

未来社区营建从场景描述、设计原则到品质要求,既要关注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公平、参与及安全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取得平衡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来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国 (undp.org)

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社区基础设施

从社区营造全生命周期进行考虑,在施工、建设、后期运行和维护管理、废弃物处置等阶段降低造碳排放。强调社区微更新、绿色建筑、雨洪管理、雨水花园等理念与具体措施,将可持续建设贯穿社区发展全周期。在社区营造的材料生产、建造、运营维护和拆除等维度,多利用乡土植物、在地材料、可再生材料、采用新型低能耗建筑。在低碳意识培育层面,可构建“碳积分”系统、社区“双碳”智慧管理系统,以“可视化”方式动态规划社区碳中和路径。

包容、公平、安全的未来社区生活品质

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平等、公正的公众参与渠道,共同参与方案讨论、提需求、参与设计决策,并参与社区建造过程。通过对话、协商、谈判、合作等集体行动,形成资源共享、彼此依赖、互惠合作的机制与组织结构。切实了解居民对产出成果的评价,围绕社区原居民的审美、需求,关注居民日常生活,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公正、安全、健康、便利、有温度/有烟火气的社区生活空间。

未来社区民众的生活需求和利益诉求呈现差异化趋势,吸纳多元化的社区治理参与者已经成为必然[5],因此,通过制度创新提供自下而上的治理渠道,来提高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积极性。

社区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愈加凸显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第十九条强调,逐步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美国地方政府通过社区发展公司(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来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营造[6]。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社区治理职能部门,依靠众多基层组织的参与,包括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7]。日本政府推行社会组织主导的社区营造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包括町内会、市民组织、自治会或者NPO等社会组织[8]。

自2019年疫情以来,国内各社区内的自组织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社区自组织团购食品、药物,组成志愿者团队上门配送物资、维护核酸检测秩序等,为社区管理系统提供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的公共议事能力、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培育。

社区非正式组织工作流程

未来社区营造强调社区居民公众参与

在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认同感,是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关键,社区公共意识是居民身份认知的基础。

在未来社区营造中,公众参与的行为将会以公共事件的形式塑造公共意识,进而更好的塑造社区居民的认同感。韩国社区营造理念强调以“形成社区意识”为关键,推行以政府引导、专家协同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建设模式[9] 。在公共参与的模式下,创造全新的社区参事议事模式,推动未来社区从建设理念、运管模式及治理方式的重塑。社区居民以公开、公正和民主的方式参与决策与管理,让居民完成从被服务者到决策者的角色转变,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社区生活需求。

社区居民自治模式

未来社区代表着人类理想的社群生活模式,作为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单元,仍处于探索实验阶段。未来社区营造涉及范围广、带动资源多,囊括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旧城更新改造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社区营造从顶层设计、场景定义到指标设定,涉及了政府、企业、民众等角色在未来社区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人群、空间场地、文化及制度等,因此,需要通过对社区营造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揭示社区建设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另外,全面剖析未来社区的发展内涵、趋势及挑战,深刻理解未来社区的发展逻辑,建立未来社区营造能力,是顺应变化、把握时代机遇的全新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与引用声明

相关网页:
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zj.gov.cn)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zj.gov.cn)
人居三大会通过《新城市议程》 | UN-Habitat (unhabitat.org)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国 (undp.org)

相关书籍:
《未来社区-浙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孟刚,周华富、李军,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第一版;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项飚,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
《未来社区-城市更新的全球理念与六个样本》‎ 崔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未来社区数字化操作系统白皮书》阿里云智能研究中心,2019;
《社区营造工作指南》【日】飨庭伸、山崎亮、小泉瑛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社区·设计-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日】,山崎亮著,胡珊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一些思考[J]. 社区,2005(13):23-24.
[2] 卓么措. 政府职能视角下的未来社区——未来社区的内涵、意义及建设对策[J]. 浙江经济, 2019(04):26-28.
[3] 柴贤龙,沈洁莹等. 浙江省未来社区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9(05):42-44.
[4] Haydn B. Activism by the Al Community-Analysing Recent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J].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UK, 2020.
[5] 费孝通. 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 江海学刊,2002(03):15-18.
[6] 李东泉. 美国的社区发展历程及经验[J]. 城市问题,2018(02):89-92.
[7] 余美瑛,贾淑颖. 新加坡全龄适老化社区营造经验借鉴[C]. 中国浙江,2018.
[8] Sorensen A, Koizumi H. Machizukuri,Civil Society,and Community Space in Japan[J].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9037740, 2016.
[9] Kim S. The workings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Evaluating collaborative community-building initiatives in Korea[J].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4755323, 2015.

- END -

最新动态

#上一篇#
#最新发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