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300949
当前位置:HOME > 奥雅动态 > 奥雅观点
奥雅观点
07/292022阅读量
#观点#

南头古城、曾厝垵的经验
能为深圳市光明区的社区有机更新带来哪些思考

What Thoughts Can Experience of Nantou Ancient Town and Zengcuo'an Bring to Community Organic Renewal in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2022-07-29

当今,中国的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走到了存量时代,发展重点由新城的建设逐步向旧城功能完善、城市健康运行、生活水平改善等方向不断转变。2022年,深圳全市大力推动健康宜居街区的发展,各个社区的更新和再生成为了被重点关注的问题。

深圳市光明区一直以提供品质优美的生活环境为目标,致力于建设具有光明特色的优质生活街区。城中村作为光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十四五”的规划中面临环境品质的提升和综合治理的创新。面对具有丰富历史人文特色和多元人群产业结构的城中村,如何以有机更新的手段进行全面升级,如何吸引居民和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建设和文明迭代中展现出城中村的多样面貌,是当下亟需讨论的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7月9日下午,由深圳市光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专题会议“城市的寻根与再生”紧随上午的“村城共创·烟火光明”——社区有机更新专家会议·暨社区实践工作坊之后展开。

本场会议中,奥雅股份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李宝章先生站在总体规划层面,对城市更新的全程化工作进行了深度分析;曾厝垵策划运营负责人、国内最早社区营造师之一宁军先生侧重社区运营视角,深情回忆了曾厝垵从1995年至2022年逐步改造与蜕变的四个阶段,并对其模式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奥雅股份深圳公司设计总监、南头古城商业景观项目主创吴寿望先生则从社区建造角度出发,以南头古城为案例,全面展现了一个城市更新项目从设计到落地的过程。

以下文字根据三人的精彩演讲整理。

 

李宝章
经邦济世与城市更新的在地实践

大概从去年或今年开始,中国的设计行业好像画了一条线,我们不知道往后该怎么做了。以往,我们做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根据任务书把它实施建造出来,这件事就结束了。但实际上要把城市更新的项目做好,牵扯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这些步骤之间是互相连通的。

以始为终,以终为始

首先,政府需要提出政策,并作出经济论证。很多项目做到最后停了,不知道该怎么做,都是因为在前期缺少经济论证。其次是Town planning,包括景观规划与产业规划,景观规划是关于土地的,产业规划是关于里面发生了什么。经过规划、出任务书,就是建筑与景观的实施建造过程。

设计建成以后,是要交给未来的,城市往前发展,需要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城市管理者。这种管理服务,街道办的地位尤其重要。整个过程是一个立体的、紧扣在一起的、同时到达的结构,互相之间不断影响,方案定下来的时候,所有的内容同时成熟。

提出政策和进行管理,叫“经邦”,也就是“经营邦国”,我们专业人员,设计师、规划师、产业策划师做的事,叫“济世”,即让世界更美好。二者加起来叫“经邦济世”。设计师在中国的原意是“出谋划策”,设定计策,并让计策执行下去。“管理”,有一个“管”一个“理”,如果管得太多了,就是没理顺,如果理顺了,是不需要管那么多的。语言都是有道理在里面的。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接下来,推进过程中各方的责任有哪些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佛教概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城市里面,整体是由每个“一”组成的,每个“一”对整体同样重要。街道办、警察、店铺老板……对城市更新来说,所有人同样重要。如果你是街道办,就做街道办的事,如果你是设计师,就负起设计的责任。利在大家,功在个人,任何事情都是相应的责任人解决的。

彭颖副区长总结过一个工作线路,包括:调查问题,发现现状;提出需求,面向未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形式及宗旨;基本原则;手段多样,不拘一格;各部门职责及管理水平;投资方式与论证;对接上级策略,积极与上级领导与指导单位沟通;对于结果的综合评价。

尽管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情况,没有标准答案,但城市更新一定要在基本路线之下循序渐进地展开。

经邦济世,共同努力

奥雅现在必须要做的,一个是全程化参与,一个是去做运营。很多东西,当你用设计来看是没问题的,但是从“经邦济世”的角度来看,它是另外一个标准。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就是从我做起,不必再等别人。

云南滇池大观楼的“古今天下第一联”中写到“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没有别的,就是心力的投入。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是“triumph the human spirit”,一个人向上的向善的、希望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转变成价值、计划、行动,而后实施,产生反馈,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宁军
以厦门曾厝垵为例谈城中村的寻根与再生

非常荣幸今天下午以曾厝垵为例,跟大家讲一讲我这10年从事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的一些想法。曾厝垵,我相信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995-2012:自发生长阶段
2013-2014:有机更新阶段
2015-2019:爆发式增长阶段
2020-2022:后疫情时代的改造升级阶段

这里从2012年开始酝酿改造,此前一直处于自发生长阶段。我们团队在改造的前一年就已经进入景区,初期也非常茫然。那时候还没有改造的整体定位,里面只有一些萌芽的业态,三五家店铺,几间民宿,脚下是烂水泥路,抬头能看到各种乱拉的电线。从商业角度来讲,看不到未来的价值。

2012年底的时候,我们有了很多想法,开始调研和谋划,征求了当地政府、部分商户和业主的意见,拟定概念方案,讨论文创村的定位和相关活动的策划。

任何一个城中村,定位和定性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们给曾厝垵定位为鼓浪屿的功能性配套景区,在鼓浪屿的住宿娱乐达到饱和时,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

其次,曾厝垵背靠厦门大学,本地也有一些艺术家,因而团队大胆地称曾厝垵为“文艺渔村”,并策划了全国第一个文艺青年节,宣告曾厝垵的转型。从当年的平安夜到元旦,这场活动吸引了将近十万人。通过这种节庆活动,我们也想找到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向社会各界释放我们的信号。

最终,它的成功不仅打消了我们很多顾虑,也改变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想法,人们发现城中村不再是藏污纳垢的地方,而是能够呈现出人性的光芒。

2013年,厦门市市委书记提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战略规划,区政府就把曾厝垵报为试点社区,随后文创村也立项了。当地政府的意愿很重要。所以我觉得深圳光明区做得非常好,城管不单单是这座城市的管制者,更是更新的主导者。

从2014年1月开始,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波旅行团就到曾厝垵来了。旅行团能来,是城中村向景区转型成功的重要标志。因为有组织有规模的人来了,就代表以后的游客基础具备了,商业可以不断沉淀下来,有了生机。

2015年到2019年,曾厝垵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商业价值、品牌价值、营收和游客量居全省前列。这个时候曾厝垵的民宿已经有353家了,差不多五千多个客房,一晚上能住一万人,带动了整个村的餐饮、伴手礼、文创以及周边的各种场馆。

近两年,是后疫情时代的改造升级阶段,我们在东部片区打造了一个新的街区,开始适应新商业模式的改变。随着地铁3号线与7号线的陆续开通,Ccpark、凯悦五星级酒店、飞越厦门馆、厦门健康步道等新项目会迎来更多游客。

经过两年多疫情的洗礼,我们不单没有迷失,还在危机中不断寻找向上的机会。

我们的模式总结一下就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自”,自行更迭,有机更新,自发生长,不断针对市场变化更迭我们的产品和项目;第二个是“商”,协商营造的“商”,很多村里的事,协会、社会组织、居民、街道会共同介入;第三个就是“业”字,任何一个城中村要转型,思路得清晰,有的具备文旅属性,就大胆去走文旅景区路线,有的可以做产业型,有的社区都不具备,也可以变得更美丽。

曾厝垵影响了很多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改变了它们原本要被拆迁的命运,这一点我非常自豪。

从文化规划角度,我们也做了一些反思。

第一,好产品不在于多,更在于精,对游客来说,不仅是产生购买行为,也是一种信仰;
第二,商业化很重要,景区实现商业化,是它的成功之处,我们要顺应市场规律办事;
第三,作为专业的运营主体、社会组织,我们要在社区的背后成为支撑者,让它产生的人文魅力绽放得更加耀眼;
第四,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冲击,要不断寻找新机会;
第五,城中村的最终归宿。社区营造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社区变得更加宜居、温馨,成为一个可以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体验的街区;
第六,任何城中村都有改造并进行有机更新的可能,但是生长模式并非是统一的,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条条大道通光明;
第七,城市管理者参与有机更新,要有底线思维,柔性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碰到的不同矛盾进行综合治理。

 

吴寿望
南头古城景观设计实践

我非常荣幸,在我40岁的时候,参与了南头古城的景观设计。城中村的改造一定是大家的事,不是某一方的力量能够主导的。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底层逻辑是关于人的逻辑,共同目标都指向把人留住,并长期持续地发展。“网红”并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城中村在地文化的激活与商业赋能。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底层逻辑是关于人的逻辑,共同目标都指向把人留住,并长期持续地发展。

南头古城核心片区的功能结构为“两带两轴一心两核多片区”“一环十字、一核七片多节点”,同时通过多条主题文化街巷,有机串联不同片区。万科城市研究院提出“共生”的理念与“”“湾区文化地标”的定位,制定了整体策划与格局,用系统规划的方式,将现代文化融入共创的社区生活营造。

在这里,李宝章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公私界面的划分,就是公共空间与商户之间的界面。划分出哪部分是属于商户的,哪部分大家一起使用,产权分明,能让空间更具活力。

接下来我们讲具体的节点。从南城门广场的建成效果中,可以分别看到我们保留、打开的部分。基于对生态的尊重,这些树是完全保留的,以后还有一系列的活动。关帝庙这里,前空间打开后,其实引起了一些争议。对庙宇这样的空间,是完全开放式,还是保持原本的样子,可供探讨,改造方式其实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东城门相较于南城门较小,高差却比较大,原本像一个喇叭口。我们把它的关系梳理完以后,化零为整,完全提升成了这种形式,材料方面也有所呼应,使得它的整体气势更强。

报德祠广场是古城中心最大的一个公共活动广场,17年双年展的时候,这里已经具备了大体的模样,包括现场的篮球场和两边的建筑。我们比较纠结,总共出了二十几版方案,目前的方案其实是最后改出来的。当时砖料买多了,为了不造成浪费,我们重新改了设计,把多出来的砖利用起来,也在尊重场地原有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创意。同时,我们也从运营的角度思考,为后续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相应场地。

中山公园的入口,也是灵光一现的设计。从报德祠广场和其他建筑拆卸下来很多材料,运出去也麻烦,其中有很多玻璃,我们把它进行了设计上的改造,同时引入灯光并暗藏灯线,把它变成一个旧物再利用的设计。

这一块是一个儿童场地,我们最大的体会是,城中村种树非常难。因为城中村的间距很小,胸径大于12公分的树,吊机进不去,靠人才能搬进去。我们为了种这几棵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那么,在落地过程中,又如何控制效果呢?为了把控施工品质,施工图画完以后,我们会返到模型,做一个效果控制手册,包括工艺和呈现效果;驻场的时候,我们也会亲自进行调控,比如砖的排布和灯的调换。

像这样一个街区,有大量需要现场设计的地方,包括所有的细节,很考验设计师的在地设计能力。

南头古城今天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是各店铺商家都参与进来的成果。店面的琳琅满目其实不是设计师把控得了的,更多源于入驻商家根据自身业态专门进行的设计。

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街区,南头古城也是一个在地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兼顾社区人本需求,为本地居民提供丰富的休憩、停留与娱乐空间。我们经常能看到城中村的小孩在街道上玩耍,老人、母亲坐在一边,共享这里的空间。

南头古城的设计理念是社区共融,尊重不同历史肌理的层积,多元人群的共生。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希望从景观设计角度提供更多旧城改造的公共空间设计思路。当然,城中村更新是个复杂综合的体系,公共空间的营造只是其中一个小点,它更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未来需要大家共创,共建,共治,共享。

演讲结束,街道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等不同社会角色的观众,提出了多个工作或学习中的现实问题。三位嘉宾从自身经验出发,解答并与观众们展开了具体而深入的讨论。会议在众人的热烈探讨中结束,但对城市更新的思索永不止息。

- END -

最新动态

#上一篇#
#最新发布#
#下一篇#